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详细内容

新闻动态

成都中医药大学“人工智能+中医药”交叉学科博士课程班举行线上学术交流活动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9-01 19:25:32 浏览次数: 【字体:


91成都中医药大学“人工智能+中医药”交叉学科博士课程班举办线上学术交流活动活动由智能医学学院孙涛副院长主持,特邀中医药创新研究院孟宪丽教授基础医学院丁维俊教授医院管理处李炜弘教授、针灸推拿学院蔡定均教授智能医学学院温川飙教授智能医学学院蒋涛教授智能医学学院高原副教授出席。交叉学科博士课程班“名老中医传承数字化关键技术”、“中医针灸推拿智能装备”小组成员参加本次学习活动。

388f32827b01487d8c3fd72739321769.Png

本次活动共有6位博士后做了学术汇报,张婷婷博士以《基于语义分析的中医古今文献知识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以中风病为例》为题进行学术汇报,她围绕项目背景、项目内容、项目进展、项目成果、下一步计划等方进行详细介绍,该项目的研究重点为构建基于古代文献的指代关系语科库,研究“病-----量”实体识别分类指代词先行词等,已建立括妊娠腹痛和中风两大类疾病的古籍文献数据6个标签类型、45文档 

238a9cd032814642b199f2cc484453b4.Png

于正博士以针灸敏化穴位诊疗设备的研究与开发为题做学术汇报,从穴位敏化的理论穴位敏化诊疗设备的研发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取得的成果4个方面进行介绍穴位敏化已研发“穴位敏化便携式硬件”便于日常佩戴检测理疗多路穴位敏化诊疗设备便于诊所医院的使用

ef6ef61731a349e781d05a35c3834224.Png

甘彦雄博士以《可预测中药体内被动吸收过程的智能胃肠模拟系统的开发及应用》为题做学术汇报。甘博士以制剂研究中的溶出仪在pH敏感药物的体内吸收预测中的不足为切入点,对国际前沿的胃肠模拟装置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介绍其博士后研究中的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智能胃肠模拟系统,相比于传统溶出仪能够更好地预测模型药物延胡索的体内吸收过程。利用该装置,有望从吸收动力学的角度阐明延胡索“米饮服之痛即减”的中医传统给药方式的科学内涵。后续将进一步建立体内外相关性模型及其软件或小程序。

    此外黄理杰、张宇洁、赵智慧博士分别以“中医推拿功法、手法和心法的工程化知识图谱关键技术研究”、“基于中药网络药理学系统网络分析阿尔兹海默症疾病的治疗机制”、“基于面部(视频)识别的“视觉脉诊”还原脉象”为主题进行学术汇报,分享了各自在博士后期间的研究内容及创新成果

特邀专家对博士后的学术汇报给与了高度认可,表示研究内容均紧紧围绕“人工智能+中医药”开展,将中医药与AI、大数据、区块链、智能装备等先进信息化技术进行了交叉、渗透和融合,具有显著创新也有实现难度,建议在实现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临床应用,注重数据采集过程中的干扰因素和制定标准化的采集流程,以保证研究高质量地开展。

本次学术活动历时3个小时,交叉学科博士班参会员认真学习和记录,并在会后进行交流讨论。通过本次活动,交叉学科博士班参会员对自己的科研方向有了更多思考和启发,表示今后会继续将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自身专业特长进行融合创新,在“人工智能+中医药”的交叉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勇于挑战,产出高水平创新成果。

 

 

文:宋海贝、刘梓涵

图:刘梓涵

审:温川飙 陈菊

终审:教师发展中心管理员
【打印正文】
Baidu
map